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创新之路

2018-01-18 15:20

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创新之路 广州的实践与探索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要丰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社会化”就是一个主要的方向。

在谈社会化之前,必须明确一点,就是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还是社会福利的范畴,它强调的是国家、政府责任与社会、家庭责任的共担。因此,它既不属于政府兜底性保障服务,也不能走完全的商业服务之路。

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主要指的是经营性公共服务政府不再直接提供这类服务,而是通过开放市场并加强监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和经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比如在社会福利领域,提供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特殊需求的养护、康复、托管等市场化服务

广州市始于2009年的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可以说是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性、制度化、整合化开端。但这些中心的建立,还是基于财政资金的支撑,并且由于人员编制的约束而无法在面对数万人口、甚至十多万人口的情况下开展深度的个别化服务。因此,广州市又开始了一个正式的探索和一个非正式的倡导。正式的探索是由政府主导开展专项服务,非正式的倡导就是推动和帮助社会力量自主开展精准化的专业服务。荔湾区南源街的“少儿成长中心”就是过去四年各界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

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首要的问题是要有愿意、敢于、并有能力承担主体责任的社会组织,在南源街道承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北达博雅社会工作资源中心就是这样的组织,其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探索,成为其专业的保障;其与基金会、医疗机构等资源主体的长期合作,成为其资源的保障;其与政府长期合作推进社会创新的经验,成为其思想的保障;其与商业领域的联动,成为其经营管理的能力保障。“社会化”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找准刚性的、有规模的需求,从一个个案到一个项目,从一个项目到一个机构的发展历程,说明少儿成长中心找准了需求,明晰了定位。“社会化”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专业化,这是能否赢得信任与肯定的关键。这个专业化,不完全讲的是技术与技巧,还有价值理念,还有社会责任的履行。有人将这样的内涵与发展方式的机构称之为“社会企业”。

因此,一个社会服务机构要承担非基本公共服务,其宗旨、理念、目标、定位、路径、策略、技术,等等都需要有整体的考量。要走这样一条路,也急不得,广州市荔湾区的少儿成长中心花了四年的时间走上了一个新台阶,是政府、社会抱着共同的目标,协力推进的结果。